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庆祝《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创刊20周年
主编 黄伯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是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陈新民、陈国达、王淀佐、陈家镛、刘业翔等院士和知名学者的积极倡导下,于1991年10月创刊的,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
我们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为主题庆祝《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创刊20周年,清楚地表明了编辑部全体同志以学报作平台,探索自然奥秘,追求科学真理,实现人生理想的信心和勇气。在20年的办刊历程中,历任编辑部负责人和全体同仁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通过中、英文版内容分离,增加印张数,改小十六开为大十六开、改季刊为双月刊、改双月刊为月刊出版等措施扩大出版规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出版进程,从而使两刊在创刊20年后,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刊发展成为名刊、大刊,跻身材料、冶金、金属学类期刊先进行列。
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20年的办刊历程中,编辑部做出了多项重要决定,采取了多项重要措施,对其快速、健康和持续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编辑部同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
第一,1992年初,编辑部以王淀佐院士的名义,就英文版收录事宜致信各大国际著名检索机构,请其对英文版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估并希望收录英文版;由于英文版的报道特色和办刊水平,各检索系统纷纷回信表示愿意收录本刊,至1994年6月,英文版已被SCI和Ei等六大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开始产生国际影响,投稿数量快速增长。
第二,1991年中、英文版创刊时定位为姊妹刊物,刊载的内容完全相同,中文版面向国内读者,英文版面向国外读者。但由于高质量来稿快速增长,中、英文发表相同内容的办刊模式已不能满足作者的发文需求和读者的阅读需求,编辑部决定中、英文版内容逐步分开,至1995年底完全分开,中、英文版学报成为两个报道题材一致但内容已完全不同的学报,信息量比创刊时增长1倍以上,学报信息总量进入第一个稳步发展阶段。1996年起,中文版开始补充英文摘要并寄送给各大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第三,2000年,为了增加学报的报道容量,扩大学报的办刊规模,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提高学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编辑部在人员和资金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将中、英文版同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由小十六开本改为大十六开本,信息量再次增长1倍以上,出版周期大幅度缩短。
第四,1996年-2001年,编辑部与美国阿莱顿公司合作,在全球发行英文版,每期300本,极大地提高了英文版在国际上的显示度;2006年至今,编辑部与荷兰爱思唯尔公司合作出版英文版电子版,在其网络平台上发布英文版全文,方便全球读者查阅本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英文版的全文下载量,英文版国际影响大幅度上升,国际来稿数量快速增长。
第五,1996年,编辑部自筹经费,建立学报网站,发布论文摘要和本刊信息;2007年,建成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中文网站和英文网站,全面使用网络投稿、审稿和处理稿件,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并节约了大量邮寄费;完成创刊以来全部论文的上网工作并实行开放获取, 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获取本刊信息。
第六,从2004年起,中文版改为月刊,中、英文版信息总量比改月刊前扩大15%,学报信息总量进入第二个稳步发展阶段。2010年英文版改为月刊,成为国内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领域的第一个月刊,学报进入第一个高水平快速发展阶段,论文国际化取得新的突破。
二、特色鲜明,重点突出
总结《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创刊20年来的办刊经验,我们一贯秉承特色发展思路,突出报道重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始终坚持以加强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促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为己任,服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密切关注和配合有色金属及相关领域前沿学科交叉的发展需求,通过在该学科范围内深入和全面的服务,集成有色金属领域的专家优势和信息优势,依靠明确的有色金属学科定位,在满足学科专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刊物的特色优势。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既重视基础研究,刊登理论性强、学术水平高、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论文,又关注成果转化,刊登应用开发性研究的优秀论文;重点报道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特别是有色金属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报道铝、镁合金新材料,稀有与稀土金属材料,相图与计算材料学,材料组织与结构表征,材料腐蚀、疲劳与断裂行为等方面的重要研究与开发进展,将材料领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制备与加工技术、新一代高技术新材料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广大读者,为相关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提供学术交流和互动的高层次平台。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的学术影响,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战略发展规划,在报道传统有色金属材料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将密切注意新材料技术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的趋势,加强纳米科学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高温超导技术、高效能源材料技术等领域的报道深度和广度;重点报道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包括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论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复合强韧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人工结构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机制、新效应和新材料设计,材料制备新原理、新工艺及结构,性能表征新原理,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流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原理等。
三、快速发展,成绩斐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经过20年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已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美国《工程索引》、美国《化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金属文摘》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是国内《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冶金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著名文摘系统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全文电子数据库的来源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曾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双百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学术论文”,中国期刊协会“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金属行业优秀科技期刊”、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十佳自然科学期刊”、湖南省出版协会“首届湖湘优秀出版物(期刊)一等奖”等多种荣誉和奖励。《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连续10年在同类科技期刊中均居第1位,2010年总分综合排名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46种核心版统计源期刊中居第4位。
综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创刊20年来取得的不平凡的办刊成就,结合其出版发展状况,我们认为,《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稿源丰富,年载文量大,出版周期短,学术水平高,期刊评价指标持续增长,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在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领域已获得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的广泛认可,并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
四、追求卓越,任重道远
展望《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的美好未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追求卓越依然任重道远。当今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呈现出版数字化、内容专业化等趋势,科技期刊对于稿源和读者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界和语言,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为了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办成科技工作者喜爱、拥有较高知名度和信任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期刊,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把握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科技期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论文学术质量,找到最适宜本刊的发展模式。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明确《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的目标和定位,强化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始终把读者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一如继往地依靠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审稿专家队伍,着力培养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切实抓好组稿、审稿和编校三个环节,坚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原则组织选题,办出特色,使之成为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领域,特别是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领域的领衔期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